top of page

課程宗旨

1. 教學目標

 

中四經濟科的學習目標

這課程是訓練同學在完成課程有以下能力

  • 理解一般經濟學之原則及其概念。

  • 利用實例以解釋經濟學之理論。

  • 理解及闡釋以不同方式表達之經濟資料。

  • 掌握經濟學之基本分析工具。

  • 具有技巧以分析簡單之經濟問題。

  • 綜合課程內各項主題之內容。

  • 解答時能將內容作系統之組織, 將思維作條理之表達, 並能籍圖表及實例為助。

  • 學生能掌握基本資訊科技技能,並能應用在學習上。

  • 界定生產。

  • 把不同的物品分類。

  • 描述不同種類的生產及其相互關係。

  • 描述不同種類的分工。

  • 說明分工的好處、壞處和限制。

  • 界定資本、土地、勞力和企業家職能。

  • 說出各種生產要素的主要特色。

  • 指出影響勞力供應及平均勞工生產力的因素。

  • 說出各種工資制度的特色。

  • 比較各種工資制度的優點與缺點。

  • 界定勞力職業流動性和勞力地域流動性。

  • 說出香港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特點。

  • 界定廠商。

  • 辨別各種商業所有權。

  • 描述各種商業所有權的特徵。

  • 描述股票及債券的特徵。

  • 比較普通股和債券的優點和缺點。

  • 了解廠商的基本目標。

  • 解釋廠商如何決定產量以追求最大利潤。

  • 解釋個別廠商的邊際成本表和它的供應表的關係。

  • 列舉廠商的其他目標。

  • 描述各類擴張的特徵。

  • 論述經濟學的本質。

  • 理解稀少性的概念。

  • 界定機會成本並應用這個概念來解釋經濟現象。

  • 把利息理解為提早獲得資源的成本。

  • 指出三個        基本經濟問題。

  • 解釋不同社會如何解決這些基本經濟問題。

  • 說明私有產權的定義。

  • 解釋私有產權對市場經濟的重要性。

  • 以可變及固定生產要素界定短期及長期。

  • 計算總產量、平均產量及邊際產量。

  • 解釋及描述邊際回報遞減定律。

  • 界定可變及固定成本。

  • 計算總成本、平均成本及邊際成本。

  • 解釋及描述內部及外部規模經濟及規模負經濟。

  • 界定需求、供應和市場均衡價格。

  • 描述個別需求表和需求曲線的特徵。

  • 找出市場需求表和市場需求曲線。

  • 描述個別供應表和供應曲線的特徵。

  • 找出市場供應表和市場供應曲線。

  • 解釋需求和供應如何決定均衡價格和數量。

  • 論述價格的功能。

  • 說明需求如何衍生自邊際利益及供應如何衍生自邊際成本。

  • 區分需求改變和需求量改變。

  • 識別影響需求的因素。

  • 解釋需求改變對均衡價格和數量的影響。

  • 區分供應改變和供應量改變。

  • 識別影響供應的因素。

  • 解釋供應改變對均衡價格和數量的影響。

  • 解釋需求和供應同時改變對均衡價格和數量的影響。

  • 界定需求和供應的價格彈性。

  • 計算並詮釋需求和供應的價格彈性。

  • 理解不同類型的需求和供應價格彈性。

  • 指出影響需求和供應價格彈性的因素。

  • 解釋需求價格彈性和總收入的關係。

  • 解釋市場上各種不同的政府干預,例如價格上限、價格下限、配額、銷售稅和津貼。

  • 區別有效與無效的價格上限、價格下限和配額。

  • 以供需圖解釋這些政府干預對價格、數量和總收入的影響。

  • 解釋稅項負擔及津貼如何在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分配。

  • 陳述市場的定義。

  • 描述完全競爭、壟斷性競爭、寡頭壟斷和壟斷的一般特徵。

  • 列舉壟斷能力的來源。

  • 解釋為何增加競爭能提高社會效率。

 

中五經濟科的學習目標

這課程是訓練同學在完成課程有以下能力

  • 理解一般經濟學之原則及其概念。

  • 利用實例以解釋經濟學之理論。

  • 理解及闡釋以不同方式表達之經濟資料。

  • 掌握經濟學之基本分析工具。

  • 具有技巧以分析簡單之經濟問題。

  • 綜合課程內各項主題之內容。

  • 解答時能將內容作系統之組織, 將思維作條理之表達, 並能籍圖表及實例為助。

  • 學生能掌握基本資訊科技技能,並能應用在學習上。

  • 陳述效率的定義。

  • 解釋何謂消費者盈餘和生產者盈餘。

  • 利用供需圖,解釋如何達致效率。

  • 解釋如何量度總社會盈餘。

  • 描述價格上限、價格下限、從量稅、從量津貼及配額對消費者盈餘、生產者盈餘及效率的影響。

  • 解釋私人成本 (利益) 及社會成本 (利益)的分歧如何出現。

  • 解釋私人成本 (利益) 及社會成本 (利益) 的分歧如何透過政府干預或市場機制來解決。

  • 區別效率與公平。

  • 解釋如何利用收入分配、洛倫茨曲線及堅尼系數顯示收入不均。

  • 描述香港收入不均的情況。

  • 列舉導致收入不均的成因。

  • 區別成果均等化與機會均等化。

  • 描述上述原則如何導致政策上的差異。

  • 解釋轉移和稅項導致的抑制作用。

  • 解釋公平與效率可能出現的取捨。

  • 描述本地生產總值定義內的各個部分。

  • 理解總產出、總收入及總支出的關係。

  • 計算名義本地生產總值、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及人均本地生產總值。

  • 描述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定義內的各個部分。

  • 解釋國民收入會計中的各項恆等式。

  • 闡明本地生產總值統計數據的應用及限制。

  • 界定總需求。

  • 解釋總需求曲線下斜的原因。

  • 說出影響總需求的因素。

  • 界定總供應。

  • 解釋短期總供應曲線上斜的原因。

  • 解釋長期總供應曲線垂直的原因。

  • 說出影響短期總供應和長期總供應的因素。

  • 使用圖表解釋在長期和短期內,總需求和/或總供應的改變怎樣影響產出和物價水平。

  • 使用圖表分析經濟體系怎樣由短期均衡達致長期均衡。

  • 解釋貨幣的起源。

  • 說明貨幣的功能、種類和特質。

  • 描述香港貨幣制度的特徵。

  • 說明各種銀行的功能。

  • 描述各種接受存款機構的特徵。

  • 描述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角色。

  • 界定貨幣供應和貨幣需求。

  • 說明香港不同貨幣供應定義中的構成部分。

  • 說明存款創造的過程。

  • 分辨交易性貨幣需求和資產性貨幣需求。

  • 指出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 透過貨幣需求和貨幣供應的相交點決定均衡利率。

  • 說明經濟周期的特點。

  • 界定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 解釋由非預期物價變動所引起的再分配效應。

  • 運用貨幣數量論解釋通貨膨脹的原因。

  • 界定失業和就業不足。

  • 說明失業對失業人士、政府和整體社會的影響。

 

中六經濟科的學習目標

這課程是訓練同學在完成課程有以下能力

  • 理解一般經濟學之原則及其概念。

  • 利用實例以解釋經濟學之理論。

  • 理解及闡釋以不同方式表達之經濟資料。

  • 掌握經濟學之基本分析工具。

  • 具有技巧以分析簡單之經濟問題。

  • 綜合課程內各項主題之內容。

  • 解答時能將內容作系統之組織, 將思維作條理之表達, 並能籍圖表及實例為助。

  • 學生能掌握基本資訊科技技能,並能應用在學習上。

  • 說明經濟周期的特點。

  • 界定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 解釋由非預期物價變動所引起的再分配效應。

  • 運用貨幣數量論解釋通貨膨脹的原因。

  • 界定失業和就業不足。

  • 說明失業對失業人士、政府和整體社會的影響。

  • 描述不同類型的財政預算。

  • 說明四個基本的徵稅原則。

  • 把稅項分類。

  • 解釋政府支出和稅項改變的影響。

  • 解釋財政政策對產出和物價水平的影響。

  • 說明不同的貨幣政策工具。

  • 解釋貨幣政策對產出和物價水平的影響。

  • 分辨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

  • 計算指定貿易比率下的貿易獲益。

  • 計算指定交易成本下的貿易獲益。

  • 描述香港的貿易模式。

  • 描述貿易對香港的重要性。

  • 描述和解釋不同形式的貿易障礙。

  • 以圖說明關稅及配額對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的價格、產出和效率的影響。

  • 描述關稅和配額的差別。

  • 討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促進貿易上的角色。

  • 簡單描述一些國際經濟機構的角色。

  • 描述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項目。

  • 解釋為何國際收支平衡表必定平衡。

  • 描述匯率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

  • 陳述匯率的意義。

  • 解釋何謂升值與貶值。

  • 描述匯率變動對進口及出口價格的影響。

  • 簡單描述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及香港的發鈔機制的關係。

  • 舉出壟斷的特徵。

  • 解釋邊際收入曲線與需求曲線之間的關係。

  • 找出在簡單壟斷定價下,壟斷者的利潤極大化產出水平及價格水平。

  • 描述不同種類的價格分歧及它們對產出及利潤的影響。

  • 舉出實施價格分歧的條件。

  • 描述反競爭行為的主要形式。

  • 指出各種反競爭行為的影響。

  • 提出支持實施競爭政策的論據。

  • 討論實施競爭政策所引起的議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