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與教
運用歷史資料及從閱讀中學習歷史
運用歷史資料於學習活動中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想像力和代入感。教師應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的方法,使他們能夠理解課文內容,並能搜尋及運用所得的資料,以建立論據。此外,學生亦應懂得運用與其研習課題有關的歷史詞彙,用以闡述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時序、邏輯、假設、比較及立論等。學生應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資料以增進他們對某一課題的理解。例如,在研習「二十世紀香港的成長與發展」時,學生閱讀的範圍可包括歷史學家及其他學者有關該時期的一般著作、政府報告以及從政治家、社會領袖到工廠工人等各階層人士的回憶錄及記述。
運用資訊科技學習歷史
網上資訊已成為學生研習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許多政府部門/機關、博物館、政府檔案處以及不同國際組織的網站,均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學習材料。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的搜尋器,學生還可找到各種其他的網上資源,如原始資料集、漫畫或圖片集、評論、論文等。教師應意提昇學生的各種歷史技能,包括從不同種類的材料中篩選、分析及綜合有用的資料、辨別帶偏見或失實的資料、作出合理的判斷等。學生亦可透過互聯網的資料及電子郵件分享及交換訊息;網上學習亦同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及自我評估能力。運用資訊科技中的互動學習模式及模擬遊戲亦能令學生產生歷史代入感。
歷史的專題研習
專題研習能令課堂以外的學習得以實踐。讓學生因應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所研究的題目和自訂工作進度,可令學習變得更富意義。此外,學生更學會如何把研習過程中學到的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令他們更獨立自主,同時亦發展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進行專題研習的同時,學生學會選擇、分析及將不同的資料加以分類,學會從不同的資料例如書本、傳媒、政府檔案、訪問、記錄或檔案中選取有用的資料,並能有系統及有意義地以文字或口頭形式提交報告。不過,設計良好的專題研習實有賴教師給學生充分的督導。至於選題方面,學生若選擇與香港有關的專題作研習,將較容易獲取第一手資料,包括文字的、實物的或是口
述的資料。然而,隨著互聯網資訊的廣泛使用,本課程任何一個分題的內容都可以成為專題研習的題目。
全方位學習歷史
除了專題研習外,學生必須得到更多全方位學習的機會,才能夠把學校的學習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歷史檔案館保存了豐富的戰前和戰後的政府刊物,還有很多歷史照片、錄影帶、已停刊的本地報章及各類的書籍、年鑑、街道索引、期刊和未經出版的研究著作。而其他政府部門例如古物古蹟辦事處、博物館以及其他非政府機構,都樂於提供支援以輔助課堂以外的學習。社區探訪及實地考察本地中式及西式歷史建築物能有效地說明本地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共存與相互影。此外,教師亦可組織學生到內地實地考察,以提昇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同時亦有助於他們理解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歷史技巧訓練的建議指引
歷史科教學的重要部份是技巧的訓練,現列舉一系列技巧,以供參考。但訓練學生運用這些技巧時,宜循序漸進,因為只有高年級學生才能較全面掌握高層次的技巧(例如:分析、綜合、推論等)。
(a)掌握歷史詞彙
透過學習歷史可增加學生對一般詞彙的認識。填充題及從歷史詞彙中選擇一個合適答案的習作,都有助學生認識新詞彙,使其能改善閱讀及理解能力。
(b)序列的技巧
有關時間和事件序列的習作,可訓練歷史的邏輯性思維,也可促進組織能力。
(c)資料搜集技巧
教師宜鼓勵學生學習從不同資源搜集資料,而以幫助學生運用參考資料的習作,最能訓練學生這方面的技巧。
(d)資料理解技巧
教師可要求學生細心閱讀歷史資料、地圖和圖片,然後找出答案。學生通過經常練習,即可提高觀察力和轉譯技巧(即從一表達方式轉譯為另一種),從而促進他們閱讀地圖和圖表的能力。
(e)分析的技巧
分析是將整體還原為本來的各部份。這種技巧可以透過習作去訓練,例如,要求學生把相同事物組合,或將不同事物對比,這類習作有助高年級學生養成辨別事物的能力,和找出空泛無根據的言論。